最近有新闻报道出年仅33岁的典型的三尖瓣病变患者,因为心内膜炎导致的三尖瓣关闭不全,能看到颈部静脉大起大落。很多网友担心询问这种情况会有生命危险吗?又该怎么治疗呢?最常见病因为继发于右心室扩张、瓣环扩大的功能性关闭不全,原发病常为风湿性二尖瓣病、先天性心脏病 (肺动脉狭窄、艾森曼格综合征)和肺心病。直接引起器质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较少,其中最常见者为先天性疾病:三尖瓣下移畸形,其他尚有感染性心内膜炎、三尖瓣脱垂、类癌综合征、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等。
三尖瓣关闭不全常见表现有易疲乏,可有劳力性心悸、气促,右季肋区和右上腹胀痛,皮下水肿,持续腹水。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嗳气及呕吐,部分患者可有轻度黄疸。有时可有颈、头部静脉搏动感觉。病变明显时颈静脉怒张且收缩期搏动,下肢水肿、肝肿大、腹水,肝颈静脉回流征。一旦发生危害性相当的严重,让患者承受太多的折磨,所以更加有必要了解治疗方法,及早的采取应对措施。
中西医是如何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呢?
无肺动脉高压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需手术治疗,如有右心衰竭者,可限制钠盐摄入,用利尿剂、洋地黄类血管扩张药,可改善体循环淤血的症状和体征,控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。因其病情复杂、病因不一,西医治疗周期长、难度大,而在中医上找准病因,对症治疗,就能轻轻松松战胜疾病。中医古方对三尖瓣问题效果独特,对并发症尤其是心衰有较显著的作用,可以长久服用而不会产生副作用,帮助越来越多的瓣膜病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。
中医治病必求于本,审因下药,古方疗效确切
中医治病求本,主要内容之一是探求病因,通常症状是标,病因是本,在治疗之时,必须审因下药,从根本上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。中医病因学说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,秦汉时期的《内经》已经认识到气候的异常变化、饮食起居及情志的不调和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。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,逐渐将病因划分为内因、外因和不内外因“三因”。外因以六淫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为本,内因以七情(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)为本。
广慈中医专家在临证时仔细探求病本,已收到确实的治疗效果。治病必求于本,不但广泛地适用于外因、内因所致的各种内伤外感疾病,就是对于不内外因所引起的种种疑难杂症,也莫不如此。多年来用中医古方调治心脏瓣膜病,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,即使病人被大医院告知不能手术换瓣或不适合手术换瓣了,走投无路了,用中医古方进行积极的治疗,也使许多瓣膜病患者都得到了好转和康复,有的甚至得到痊愈。真正用实践证明,古方治今病,疗效确切。
中医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注重调体质、调病症和随证调方
生活中的人毕竟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:生物差异、遗传差异、心理差异,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差异等等太多了。“九种体质,一种平和,八种偏颇”,这8种偏颇的体质,就像通往疾病的8座桥梁,这样的桥,每向前走一步,就离疾病更近一些,但是如果我们已经发现了这座桥的秘密,就能离疾病更远一些,甚至调偏颇的体质来治病。所以同样是三尖瓣关闭不全,每个人体质不同,用药调理的方法和内容当然就不同。体质调好了,生病的大环境也就改变了,疾病康复就不远了,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一个体现。
中医调病症就是直接进行辨病施治,经过多年调治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实践,武汉广慈中医总结出一些专病专治的系列古方,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应的古方方剂,在剂型上也是有膏滋剂和丸剂,一人一方,私人定制。而 “随证治之”就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,采用符合其当下状态的中药古方,之后,按照病症的改善情况,随“证”调整,直到患者所有的症状都逐渐得到改善,每次复查,都能见到理想的康复效果。
云南临沧的吴老先生今年70岁了,他早几年体检因为总是觉得疲劳,心口有时觉得闷,有时腹部有点胀,当时他以为是胃的问题,去检查胃但是没问题,后来面色有点黄,脖子上静脉明显,再去检查才知道是三尖瓣关闭不全,当时医生给他开了很多药,他每天都服用,一顿也没有落下过,但是发现效果不明显,胸闷气喘,呼吸困难等症状还是明显,医生也只是说改善、控制和缓解,但什么时候才能治好呢?于是他四处打听,决定试一试中医,家人也帮忙网上咨询,最终找到了广慈中医。
中医详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,给出了专属的中医分析报告,治病求本,审因下药,制定了专属的中医治疗方案,采用古方膏剂和丸剂调体质,辨病施治,刚开始服用一个疗程,就发现胸闷气喘好了一些,接着服用到三个疗程,整个人精神状态都好了,不适的症状基本不见了,随证调方,继续巩固两个疗程,复查心脏彩超,发现三尖瓣关闭不全逆转,逐渐好转和康复了。吴先生终于不用每天都吃大把的药了,一家人都高兴不已。